close

中壢的生活漸漸上軌道之後,網誌反而越來越少了。仔細的想想才發現,過去的許多想法和感觸正是來自那個我從小長大、充滿回憶的都市,以及那些好一段時間以來都被我嫌棄過於吵嚷的朋友們。在這邊的生活很安靜,六月底搬到新居之後,夜裡打開窗戶更是只聽的到蟲鳴。工作場所的氣氛則是微妙的呈現這支學術系統特有的風格:認真、保守、安靜,非常適合專心從事學術的地方。

曾老師和洪老師所塑造出來的學術系統非常「純學術」,就像電視上的他們一樣,泛著一種質樸認真的風格,甚至到達乏味的程度。在這裡一段時間,有時候我會有些驚訝的發現,在這個地方的人並不討論一些,過去我與朋友間討論著的問題,讓我有些不相信這裡真的是以心理學為背景起家的。那種安靜的氣氛就像是一群精進的修行者,卻不見得了解自己的神。在互動的過程裡發生什麼事?自己在這些事理扮演了什麼角色?自己的感受是什麼?自己為什麼會有這種感受?我驚訝的看見人們無視於這些事情,然後做著人的研究,徹底落實了認知心理學在二戰之後發展出的概念,把人類當做一個unit-by-unit的訊號處理器。

當然這樣說或許是過度渲染了。但我在這裡真正感覺到有些寂寞。並不是因為身邊沒有人,而是因為缺乏可以「對話」的人。偶爾我很懷念政大的時光,懷念那些總是用一些「不務正業」的方法,努力了解或者諒解自己的朋友們。跟他們在一起的時候,就能夠經常被提醒,好像也能夠多了解自己一點、多靠近自己一點。有時候我懷念景美的練習小屋,因為想起在某個令我渾身冒汗的時刻,忘記了一切,而世界就在我的身體裡面的感覺。這裡太過寂寞、太過疏離了。他們都離對方、也離自己那麼遠。

新居比舊居要大多了。無論是環境或者硬體都要好的多。房東很有意思,在各種層面表現出的不一致一直讓我感到很有興味。房東似乎是很虔誠的佛教徒,走廊上到處懸掛著蓮花的照片、繪圖,以及某某師父的名言錄,還有讓大家發揮善心、相互分享的「結緣區」。但是電梯內的公告卻用很嚴格的語氣規定「不可以xxxx」,「不可以oooo」,「不可以oxox,否則無條件退宿」,然後像是在彌補前面兇狠的威脅似的,在最後加上「房東拜託」四個字。我也幹過類似的事,寫信給某人要求這要求那,然後為了表示我還是很有禮貌所以加上一堆敬語、祝福。那裡面並沒有真正的尊敬,也沒有真正的善意,那只是我試圖去命令他,又不希望那種要求的態度過於明顯而已。

那種感覺很「分裂」,不知道試圖塑造出平靜安詳的氣氛的房東,是不是也有這種「分裂」的感覺?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sheeta1203 的頭像
    sheeta1203

    貓伯爵的咖啡館

    sheeta120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